2019集安人參美食節上,讓眾多參展者品嘗到了烹飪大師帶來的人參盛宴。近幾年來,集安市堅持參業發展與生態保護并重的原則,科學調控人參規模,讓人參產業得以良性發展,目前全市財政收入的31.9%和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直接或間接來源于人參產業。
加強領導 常抓不懈促發展
目前,集安市林地人參縮減至0.7萬畝,非林地人參發展到1.6萬畝,林下參發展到15萬畝;2018年人參種植業實現產值11.5億元,是2012年的2倍,年均增長20%。全市人參種植戶6000戶,戶均年收入近20萬元。僅發展非林地栽參項目,就帶動從業人員1.2萬人,人均年收入3萬元。
為了人參產業發展,集安市成立現代農業產業園,成立了以市委書記、市長任組長的領導小組,統籌協調相關重大建設舉措,及時解決重大問題,形成了“領導小組+管委會+獨立國資開發公司+產業協會”四位一體的組織領導與運行管理工作架構。特別是為強化“一心”(人參交易中心)建設,把開發區管委會整體搬遷到清河鎮,全力推進清河人參小鎮和人參交易中心建設。
聘請高水平咨詢團隊,高標準編制人參產業園發展規劃,在太王鎮建設人參精深加工核心區,在清河鎮建設人參交易中心,舉全市之力發展人參特產業,著力建設規模化人參種植大基地,培育人參加工大集群和大品牌。出臺政策,在用地、財政、金融等9方面給予政策支持,推動產業園不斷發展壯大。
強化引領 培育發展新動能
集安市還以企業為主體,推進農科教、產學研大聯合大協作。康美新開河公司與中國農科院特產研究所、吉林農業大學合作共建國家人參加工技術研發專業研究中心等。人參國家檢驗檢測中心項目有序推進。
邀請中國農科院特產所、吉林農大、長春中醫藥大學等人參領域專家,成立了人參產業專家顧問委員會。開展人參種植技術培訓,培訓人才,把人參發展所需人才列入全市急需緊缺人才招聘計劃,評選支持人參重大科技項目研發人才團隊;持續加大科研投入,投入研發資金7713萬元,同比增長429%。
開創的非林地人參栽培技術,破解了伐林栽參與長白山林地保護的矛盾;制定修編8項人參國標、行標,取得41項專利,選育4個人參新品種,開發人參醫藥、保健品、食品、化妝品4大系列600余個深加工產品,實現了人參根、莖、葉、花、果全株開發利用。人參領域專利數量和新品種數量全國第一,農業科技貢獻率達到70%,引領全國人參產業發展。
建成國內唯一野山參博物館
此外,集安還建成國內唯一的野山參博物館,認定2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制作了《國參傳奇》、《參娃與天池怪獸》等動漫產品,舉辦了“清河野山參節”、“長白山人參美食大賽”等節事活動,開辟了“人參之路”旅游線路,開通人參主題北京至集安旅游專列。
通過建設標準化人參種植基地,引進和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建立完善加工產業集群,引進中國500強企業,將人參特產品營銷與旅游業深度融合,僅2017年國慶黃金周人參銷售額就突破1億元。打造“長白山人參”公用品牌和“新開河”、“益盛漢參”等一批知名品牌,實現產加銷深度融合、價值鏈快速升級。
推進產城融合發展。將人參產業發展與特色城鎮建設有機結合,以清河人參小鎮列入國家第二批特色小鎮創建名單為契機,從規劃到建設均突出人參主題,通過產業園項目資金拉動,引進江蘇澳洋、長春中慶等戰略投資者,全力打造清河人參小鎮。
創新聯農帶農奔小康
集安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姓農、務農、為農、興農,把農民增收放在首要位置。產業園內企業、合作社、農戶等經營主體之間建立了訂單合同、流轉聘用、土地入股、資金入股、轉移就業等機制,形成了“保底+分紅”、入股分紅、租金和勞務收益等多樣化的農民增收模式。2017年,產業園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89萬元,高于全市平均水平46%。
目前,吉林省集安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已發展成為全國人參種植基地最大、全國人參精深加工能力最強、精深加工程度最高、林下山參交易規模最大、人參創新成果最豐富的產業園區,與中國人參產業發展戰略的領跑者、中國人參產業國際競爭的主力軍和中國人參產業走向標準化、規模化、品牌化、國際化先導區的戰略目標愈加接近。
(來源:新文化網)
|